糖心vlog深夜释放自己视频现在时间:糖心vlog app免费版下载-“零售信贷只完成了目标的15%”,有银行拟将下半年零售额度转向对公

频道:财经 日期: 浏览:1

界面新闻记者 | 杨志锦

界面新闻编辑 | 王姝

中国人民银行7月14日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12.92万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1.17万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1.57万亿元。

这意味着,上半年新增信贷主要依靠对公信贷驱动。界面新闻记者根据同花顺ifind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对公信贷增量仅次于2023年的历史峰值,而零售信贷增量创下2013年以来的新低,相比2021年的峰值少增3.4万亿。

(界面新闻记者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制图)

界面新闻记者采访多位银行业内人士了解到,多家银行信贷投放也呈现出“对公强、零售弱”的特点,上半年对公信贷增量已超年初目标值,而零售信贷增量则远低于预期,有的只完成了年度目标值的15%左右。鉴于零售信贷需求疲弱,下半年一些银行拟将零售额度用于对公领域。

“零售信贷只完成了目标增量的15%”

一般而言,商业银行会在岁末年初制定信贷投放计划,一些银行会在年度业绩会上披露当年新增信贷计划投放量或者贷款增速目标,并分别设定零售、对公投放目标。实践中,商业银行每季度甚至每月都会将实际投放情况与目标值对比,以不断校正后续投放计划。

某国有大行总行资产负债部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适时降准降息,市场预计今年利率会下行,因此节奏上我们会把信贷投放提前到上半年尤其一季度,希望能够早投早收益。

“我们因为体量比较小,今年年初设定的信贷增速目标是10%多一点;从结构上来看,对公增量占四分之三,零售增量占四分之一。”南方省份某城商行总行信贷部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上半年对公已经超额完成目标,同比去年也是多增的,但是零售贷款只完成了目标的20%。”

银行信贷业务主要分为对公、零售两大类,其中对公信贷向非金融企业部门发放贷款,零售信贷主要向居民发放贷款。零售信贷以按揭贷款为主,此外还包括消费贷、经营贷、信用卡贷款。

“对公强、零售弱”的情况在其他银行也有出现。某股份行总行资产负债部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去年底我们储备了一批对公项目,今年上半年对公信贷投放非常不错,对公信贷增量已完成目标的110%,但零售信贷增量不行,只完成了目标的15%左右。”

前述国有大行资产负债部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也表示,上半年该行信贷增长在对公端,同比有接近10%的增速,零售端就比较弱。

界面新闻记者采访了解到,零售信贷疲弱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就业、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加,居民部门加杠杆意愿不足甚至在去杠杆。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成交低迷,个人住房贷款难以增长甚至在下滑。

“今年上半年个贷投放远低于预期,就是降价也没有特别大的帮助。因为需求不足,我们信用卡贷款余额还是负增长。”前述股份行总行资产负债部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北方地区某城商行总行信贷部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个贷业务表现确实不及预期,从一季度到上半年都是负增长,房地产销售没有起色,市场需求没有明显改善,同时也受到提前还款的影响。”

提前还款导致增量下降还和金融统计制度有关。当前金融数据统计中的新增信贷为增量数据(期末贷款余额-期初贷款余额),提前还款会导致期末余额下降,进而拉低读数。

“零售贷款的进度确实比较慢,也不及预期。虽然存量房贷利率有所调整,但按揭贷款提前还款的规模还是比较大,导致我们按揭贷款余额没有增长。零售贷款新增的规模主要来自于消费信贷领域,通过旗下的消金公司投了一些消费贷。”前述南方省份城商行总行信贷部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背后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高收益资产的减少促使居民提前偿还房贷。前些年坊间流传着“房贷就是普通人能借到的最便宜的钱”,因为信托等资管产品的收益率更高。

而这两年则是“还房贷就是普通人最好的理财”,因为很少有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比房贷利率还高。目前存量房贷利率虽然降至3.2%,但普通居民也很难找到收益率超过3.2%的低风险资产。

前述国有大行资产负债部人士则向界面新闻记者介绍,零售信贷增长主要靠消费贷和个人经营贷。但今年监管要求消费贷利率上调至3%,消费贷需求也有所下降。

在央行统计中,居民部门贷款按期限划分为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其中前者包含信用卡贷款、消费贷,后者则主要是居民购房、购车形成的贷款。

央行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住户短期贷款减少3亿元,而去年同期为增加2700多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17万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少增100亿元。这显示,短期限的信用卡贷款、中长期的按揭贷款增长均有所承压。

拟将零售额度用于对公领域

实际上,银行信贷“对公强、零售弱”的特点在2021年就已出现。

在此之前,银行信贷呈现“零售强,对公更强”的格局,但2022年以来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整,零售贷款持续少增,而对公信贷则撑起了信贷增量的大头。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居民部门新增信贷1.17万亿,相比上年少增约3000亿,相比2021年的峰值下降3.4万亿。

与此同时,对公信贷稳步增长,今年上半年企业部门新增信贷11.57万亿。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闫先东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分借款主体看,上半年企(事)事业单位贷款是信贷增长的主体。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7.17万亿元,是企(事)事业单位贷款增加的主要构成,表明金融持续为实体经济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

界面新闻记者采访了解到,上半年对公贷款主要投放“五篇大文章”及基建领域。

前述北方地区城商行总行信贷部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对公贷款投放一是投省属、市属国企及重大项目,二是聚焦医院高校做拓展,三是科创、绿色、养老产业贷款增速都不错。”

前述国有大行资产负债部人士向界面新闻记者介绍,对公贷款主要瞄准“五篇大文章”进行重点投放。“我们会从政府部门拿到相关名单,对高科技企业、制造业企业、小微企业加大投放力度。此外,地方化债和基建类项目也会做。”他表示。

人民银行披露的数据显示,6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7%,基础设施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7.4%,均高于全部贷款增速(7.1%);5月末绿色、科技、普惠贷款分别同比增长27.4%、12%、11.2%,保持了较快增长。

因为零售信贷需求不足,一些银行计划把零售领域的额度调至对公。前述股份行总行资产负债部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因为零售端信贷需求不足而对公项目仍有储备,我们计划把一部分零售信贷额度调到对公,毕竟最终银行还是要把信贷投出去才能赚钱。

“一季度是每年信贷投放量最大的季度,后续主要是完成监管要求的绿色、普惠等指标任务,对公司信贷业务结构进行微调。”前述股份行总行资产负债部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直言。

前述南方省份城商行总行信贷部人士也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因为零售信贷需求不足、价格战比较激烈,下半年该行也会把零售信贷的额度腾挪到对公领域,全年下来对公信贷增量占比将超过80%,而零售信贷增量占比则不足20%。

从全国来看,今年上半年对公新增信贷占比为90.8%,而零售信贷占比仅9.2%,前者创出历史新高,而后者创出历史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