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奔县之旅”正成为当下旅游的热门选择。
日前发布的《全国县域旅游研究报告2025》显示,2024年我国县域旅游市场活力显著:平均接待游客总量达580.79万人次,同比增长14.26%;旅游总收入增长9.96%。游客转向追求深度体验,呈现出“小而美、精而特”的鲜明特征。
县域旅游的火爆之势,普通人也有真切经历和体会。近几年的假期中,从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到浙江安吉的竹海深处,“奔县游”屡成热点。有平台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县域高星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超80%。
首先,县域旅游的兴起,源于县域与游客的“双向奔赴”。一方面,近年来,县域文旅资源、交通基础设施等均得到显著补强,高铁网络如同血脉,将城市消费力源源不断输送到县域,3小时旅游圈催生了民宿集群等新业态。另一方面,县城游以其较高的文旅消费性价比、更优的体验感,精准契合了游客对放松身心、沉浸式旅游的需求。
其次,县域旅游的兴起,也源于年轻一代正在重新定义旅游。报告显示,18-34岁的年轻人成为县域旅游的核心客群,他们自驾出行,习惯通过短视频获取旅游信息。在四川理塘,丁真的笑容通过短视频传遍全网;在福建霞浦,渔民劳作的画面成为摄影爱好者的奔赴理由。社交媒体让“酒香不再怕巷子深”,那些曾经默默无闻的“宝藏小城”,正藉着镜头、键盘、人与人的社交,向世界展示着自己的独特魅力。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案例是:2024年全疆95个县域中,有90个实现了旅游总收入、总人数双增长,占比全国最高。
县域旅游的蓬勃发展,不仅为当地带来经济增长和民众增收,更开辟了提振消费的新空间。有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消费市场加速“下沉”,县域消费持续“向上”。2024年县乡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国比重提升至38.8%,乡村消费增速快于城镇0.9个百分点。这其中,县域旅游的兴起无疑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着眼未来,县域文旅发展还有较大的挖潜空间。今年3月中央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就明确提出“完善城乡消费设施”,包括深入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和“千集万店”改造提升,积极发展智慧商圈、沉浸式体验空间等,并强化夜间消费集聚区的配套保障。这些举措有望进一步增强县域文旅的承载力和吸引力。
如今,不少县域正从“文旅+”向“+文旅”转型,通过产业网络的交叉渗透,推动旅游与农业、制造业、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成功带动各产业的协同发展。由此,县域既承接了城市文旅消费的溢出需求,激活了乡村资源的价值转化,也为产业升级开辟了新动能。越来越多的县城因文旅而焕发新容,城乡差距正不断缩小,中国的发展将更加均衡,人民的生活将更加美好。县域旅游的崛起,对于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扩大内需等都具有深远意义。